《不列颠博物学家:一部社会史》
《不列颠博物学家:一部社会史》这本书老早入了,放在书架上好久,前次听到博物生态讲书会上在讲《维多利亚博物浪漫》,感觉应该和这个内容差不多,就从书架上翻出这本《不列颠博物学家:一部社会史》,认真阅读了一下。最近没有怎么买书,因为今年年初给自己立下的FLAG是把书架上面没有看完的书都看完,当然这个任务比较难完成,但是至少是能够让自己买书的欲望收敛一下,只是赠书依然不少,看书的任务依然比较繁重。
历史上英国是博物学最为发达的国家,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极富创新性地研究了不列颠的博物学家,追溯了他们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发展历程,讲述了学徒药剂师们的“植物采集活动”、国家保护区和跨国协会的建立,也讲述了博物学作为一门组织化学科的诞生过程。作者大卫•埃利斯顿•艾伦(David Elliston Allen),人类学科班出身,曾任不列颠群岛植物学会、博物学史学会主席,两大县级植物区系的市场调查分析师及合作作者,常年负责博物学史领域的大型学术研究项目,曾任韦尔科姆基金会医学史项目的协调人。
本书的副标题旨在说明博物学的发展在英国是一部社会史,书中讲述了博物学在英国的发展,当时的博物学家如何观察物种,如何收集物种,如何结成博物学的协会,如何利用枪支、自行车、汽车去野外考察,如何创办期刊来展现博物学的成果,博物学如何进入到当时的基础教育体系中,当时的博物学家如何聚会,聚会以后做什么事情,人们如何观察地质、鸟类、海洋、植物、昆虫,如何出版各种博物学的书籍,给我们展现了当时的博物学家是如何痴迷于这一门学科,推动早期博物学的发展。
这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,要慢慢体会。不过好在感觉现在我国的博物学的发展,很多操作模式就是书中所说的那样,只是我们现在这样的玩法,人家在几个世纪以前就这么干了,顿时感觉到了我国博物学的发展和不列颠博物学发展的差距。看到书中的很多做法,在回想起自己身边的博物学爱好者的这样的做法,在阅读的过程中,不时莞尔一笑,感觉到自己在做的事情,一下子高大上起来了。
例如在维多利亚时代初期产生的博物学田野俱乐部,他们在特定的公共场所聚会,然后交换标本 ,回忆往事,大家把微薄的收入集合起来购买新书,也有可能一起去远行,成员们划分成若干小组,分别去研究各自感兴趣的学科,讨论当天的发现,由相应的专家给出一些陈述,成员们回去以后,还会就感兴趣的课题写出一些篇幅不长的论文。这种形式真是象极了我们现在的植物群聚会,大家在一起报名找一个地方刷山,然后回去以后总结一下自己的聚会成果,发一个微信公众号。只是让我感到非常诧异的是,在那个没有微信的时代,仅靠寄信,是怎么把这些人准确地聚集在一起的。可见那时的人们的热爱呈度,比我们要高。
随着自行车的强势来袭,汽车的慢慢普及,铁轨向四面八方延伸,博物学家们考察采集的范围越来越大,短短几年之内,它就在不列颠的大部分地区,摧毁了所有世外桃源的旷野观念。这样的推进方式大大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的侵蚀步伐,对一些从未受影响的偏僻地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。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,但是发展的脚步已经无法阻挡。更不用说我们现在,人类强大的力量,已经将脚步伸遍了地球的所有角落,许多物种也因为人类的干扰而灭绝。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,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肯定有很大不一样,而且失去的,将永远失去,我们需要珍惜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一切植物动物。
作者艾伦指出,观察自然物这个行为包含了贯穿科学的强大美学元素,正是这种双重特征解释了人对自然的痴迷。书的一开始有一段爱默生关于“自然”的谈话:博物学中的一切事实,仅从其本身来看毫无价值,如同单一的性别一样贫瘠。但若将其与人类的历史联姻,生命便会从中喷涌而出。仔细一思量,确实是这么一回事情,特别喜欢,送给你们。